家有老歡歡-談容易被忽視的老年憂鬱症(下)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請醫師先進行完整的個別化評估,了解長者的身體疾病史、是否有其他身心疾病、肝腎功能、目前用藥、社會支持系統、經濟能力等狀況後,醫師才能與家屬和長者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需要請醫師先進行完整的個別化評估,了解長者的身體疾病史、是否有其他身心疾病、肝腎功能、目前用藥、社會支持系統、經濟能力等狀況後,醫師才能與家屬和長者討論適合的治療方式。
小盈的阿公年初過世了,家人不放心阿嬤一個人住,想讓阿嬤跟家人在一起比較不會感覺孤單,生活上有照應,於是把阿嬤接來同住。但是幾個月來,阿嬤經常吵著說住不習慣,抱怨在這裡不知道要做甚麼,白天上班的、上學的都不在,想出去走走透透氣,跟看護兩個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很想念老家的鄰居和菜市場,想要自己回去老家住。家人不放心,認為阿嬤可能太無聊,於是教導看護白天要帶阿嬤固定去逛市場,下午去公園曬太陽,周末假日也都盡量帶阿嬤出門去走走散心。但即便如此,阿嬤還是不怎麼開心,常常抱怨活著沒甚麼意思、走路沒有力氣、胸口很悶、胃口不好、吃甚麼都覺得不好吃、晚上不是睡不著就是太早醒、醒來又不知道要幹麻、碎念媳婦把她的衣服洗好都不知道收到哪裡去,昨天剛買的東西忘記放在哪裡又跑去再買了一次,最近甚至開始常常找不到自己...
或許有人會認為憂鬱症只會發生在成人身上,但其實並不然,青少年亦有可能罹患憂鬱症。根據國內研究指出,有13.3%的青少年(意即每7位中就有1位)有明顯的憂鬱情緒,但因此而尋求輔導老師或專業人士協助的人僅佔少數,仍有大約四分之三的學生可能不願或難以向身邊的人訴說,而當情緒累積久了,得不到適當的處理和排解,久而久之可能就會發展成憂鬱症。
青少年時期是個從小孩轉變成大人的發展階段,除了要注意生理上的發展以外,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很需要被重視,但青少年的憂鬱症狀表現,有時候容易被誤以為是因為叛逆期而產生的行為,唯有正確了解青少年憂鬱症才可以避免誤下診斷,錯失治療時期。前一篇文章中,筆者主要介紹了青少年憂鬱症相關資訊,邀請您參考:(什麼是青少年憂鬱症?青少年憂鬱症成因是什麼?我可以如何檢測?)
我陪伴深受憂鬱之苦的親友好長一段時間了。起初的我不知所措,聽到他內心的心境和故事時,我也會跟著一起哭、一起難過。我開始上網搜尋許多憂鬱相關的文章和資料、我開始看心理學相關書籍、去打探各個精神科醫院或診所、試圖理解為什麼他需要吃藥治療……
專家們都說面對憂鬱患者時,旁人需要給予的是傾聽和陪伴,於是我也試著努力地去陪伴他、傾聽他說話。我知道不要跟他們說要加油、想開一點就好,可是我不知道什麼是我可以說的,我好怕我說錯話會刺激到他,萬一他又陷入憂鬱,開始萌生自殺或傷害自己的念頭怎麼辦?所以自此之後,我每次和他說話時都變得很小心翼翼,每說一句話以前我都要思考很久,回覆他的訊息時我也會猶豫很久。渐渐地,我發現自己在和他見面之前或是收到他的訊息的當下,我不自覺地開始感到緊張…
...
案例一:小陳是個上班族,這陣子工作壓力比較大,睡眠也比較不規律,他發現自己在搭捷運、過馬路,或是開會前,容易不定時出現心跳加速、胸悶、血壓升高…等,這些狀態慢慢讓自己避免跟他人接觸,也影響到了人際關係,因此求助身心科,希望除了服藥之外,也學習如何自我調整。
案例二:老趙是個業務員,總是努力想在職場衝出好成績。近期發現自己出現了一些莫名的症狀,像是喉嚨梗塞、心悸、頭痛等症狀,但做了很多檢查,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
晚婚的小珍是第一次懷孕,在5-6月的孕期,已經明顯可以感覺到胎動,滿心期待著健康新生命的到來。最近小珍得知與自己年齡相近的朋友生下唐氏症孩子,心裡感到有些恐懼與擔心,決定去做羊膜穿刺檢查,檢查的結果發現胎兒的染色體少了一條,讓小珍感到十分震驚與難過,一家人都無法接受孩子異常的事實。小珍的先生感覺到沉重的壓力與痛苦,連續瘋狂加班了幾天,身心疲累卻每晚都失眠,小珍的婆婆去廟裡求神問卜,企圖尋找胎兒異常的「因果關係」,認為是醫師診斷錯誤,要求小珍重新做羊膜穿刺檢查再確認。懷抱著一絲絲期望,也為了讓婆婆安心,小珍到了不同醫院重複做檢查,但檢查一次就失望一次,自責、慌張、擔憂未來,情緒的壓力讓小珍難以承受。
周產期失落是一種不容易被言說的苦痛,在前一篇文章中,筆者整理了一些過往與周產期失落個案工作的經驗,邀請您參考。(延伸閱讀:那真實存在卻不知從何說起的鬱悶與悲傷-談周產期的失落悲傷(上))
內心充滿厭世感、負能量爆棚、看誰都不爽、失眠、食慾不振、心情低落、緊張、焦慮不安、眼前突然一片黑、腦袋斷線、記憶斷片…我到底要不要去看身心科呢?
rTMS全名為「重複性跨顱磁刺激」治療(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可簡稱TMS)。1982年在美國開始發展,一開始用來研究大腦功能及精神疾病的診斷和治療,2008年美國FDA核准用於治療憂鬱症,12年來累積了豐富的病例資料。台灣在2018年4月經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核准通過TMS使用,為國人帶來新的治療選擇。
「醫師,我是不是自律神經失調?」已經是精神科門診常碰到的問題,而且從被轉診來的個案口中聽起來,這似乎也是內外科,甚至是中醫常用的說法,於是個案便期待做「自律神經檢測」,以為就等於找出病因,而「抗憂鬱劑」在這樣的邏輯中,就成了「自律神經調節劑」。這樣的疾病概念,讓醫師和個案可以避開比較需要花力氣和時間的心理問題,然而若不處理形成「自律神經失調」背後的惡性循環,在症狀相對穩定後,就會碰到:藥要吃多久?停藥會不會復發?藥長期吃會不會傷身體?等問題,甚至有些人會因為擔心「一旦開始吃精神科藥物就得一直吃下去」,而降低就診意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