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在我身,緩解我心—自傷個案的血與淚
疼痛的感覺,應該是個體的保護機制,提醒我們身體有某個部位正受到威脅。但對於自傷個案而言,用刀器、滾水、拔頭髮等方式刻意製造出疼痛及傷口,反而是他們僅有抒發壓力的管道。
疼痛的感覺,應該是個體的保護機制,提醒我們身體有某個部位正受到威脅。但對於自傷個案而言,用刀器、滾水、拔頭髮等方式刻意製造出疼痛及傷口,反而是他們僅有抒發壓力的管道。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於近日驚傳在家中身亡,讓廣大影迷們相當錯愕與悲痛。消息指稱,竹內結子疑似因育兒壓力,而出現產後憂鬱。研究報告也指出,約10%~22%的產婦會罹患產後憂鬱,而當中的20%是在產後2至3週漸漸出現症狀,產後第四至五個月達到高峰。
當身體出現一些難以形容的異樣感覺,在醫院檢查找不出原因,但有專注力下降、吸不到氣、手麻手抖、頭痛頭暈、胸悶、心悸、發麻等多個症狀同時出現或不停反覆發生,這與自律神經失調相關的可能性就越高。
每個人憂鬱症的前兆都不盡相同,可能是心情低落,可能是什麼事都懶懶提不起勁,或是身體開始毛病百出:例如失眠,食慾異常,疲倦,心悸,胸悶等「自律神經失調」現象。思考感覺的變化也是一個徵兆,包括腦力遲鈍,負面思考,甚至是自殺想法。
如果您的身體,情緒,思考,行為模式「已經不像從前的自己」,過去即使承受再大的壓力或打擊,也不會像現在這麼低落,悲觀,力不從心;如果您的胃口突然大幅改變,睡眠突然嚴重失調,身體毛病層出不窮,又找不到病因,千萬要當心會不會是憂鬱症已經上身!
rTMS全名為「重複性跨顱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由於腦細胞之間是用電流互相溝通,rTMS就利用暫時性的強力高磁場去引發腦細胞的電流傳遞,調節大腦中的突觸活動。並以磁脈衝刺激大腦主管情緒區域皮質神經元,以釋放血清素等神經傳達物質,活化原本功能低下的區域,改變皮層神經元活動,進而活化大腦,改善情緒與思考功能。
在精神科/身心科診間,常碰到有人問:「我是憂鬱焦慮,還是自律神經失調?」「看了各科都說沒問題,醫生叫我看身心科,難道我是心理有問題?」「我沒有憂鬱,為何要吃抗憂鬱劑?這樣能治療我身體的問題嗎?」
心情持續低落,煩躁,易恕,或是起伏很大,跟過往經驗過的壞心情都不一樣。有的人也伴隨恐慌,焦慮感。對很多事情都興趣缺缺,提不起勁,沒樂趣,沒感覺。
現代人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能夠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是維持身心平衡的重要指標。而何謂良好的睡眠品質,雖然在主觀感受上各有差異,但期待躺下不久就能入睡,睡眠時數足夠,並且起床時神清氣爽,有睡飽的感覺是一般大眾普遍對於"睡得好"的期待。除了因壓力造成的睡眠困擾,焦慮症或憂鬱症亦時常合併失眠問題。在日新月異的醫療技術下,如何能找出具有療效,但又能減輕現有治療可能的副作用,是現代醫療的共同目標。(您可能會想看:不用依賴安眠藥,6步驟好眠心法)
自從 2018 年4月台灣衛服部核准跨顱磁刺激術(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用於難治型憂鬱症以來,醫療人員與一般民眾對 TMS 的認識及興趣與日俱增,腦刺激術可望成為藥物與心理治療之外,精神醫療的新選擇。其實,除了TMS 之外,許多非侵入性腦刺激術(non-invasive brain stimulation, NIBS)也在蓬勃發展中。本文將簡介數種 NIBS 的研究與臨床應用現況,期待同道能共同發展此一腦科學時代的新療法。
身為精神科醫師,診間常有別科看不好,被建議轉過來的病人,他們常問,我是不是心理有問題?個性有問題?其實這不是一個像心肌梗塞,醫生可以把血管打通,或得了癌症,醫生可以把腫瘤切除的「問題點」,而是在每天生活的身心互動過程中,累積出的惡性循環。
長期慢性或是反覆發作的憂鬱症常常不只病人自己覺得是種持續而沉重的負擔,對於家人甚至於整個社會都是一種不得不的承載。即使抗憂鬱劑、電痙攣療法和心理治療可以縮短憂鬱症的憂鬱期時間長度,但只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服用第一種抗憂鬱劑時有改善;即使不斷嘗試各種抗憂鬱劑,甚至同時使用兩種以上的抗憂鬱劑,也只有三分之二的病人得以緩解。憂鬱期緩解之後的維持治療則是預防復發所必需的。